Chevin Lui 3年前
轉載:偷師巴菲特,窺探世界經濟走勢

轉載小弟2019年4月寫的一篇文章,而家睇翻,巴菲特早在2019年大幅增持美國銀行股,快足個市場整整2年!!😎

筆者近日發現,有讀者誤以為筆者看淡股市,聽從筆者的「意見」,白白錯失今次反彈。先重申一下,筆者是看淡指數,並非看淡個股,原因是恆指成份股有47.92%是金融類別,而當中落後整體股市升幅,僅僅匯豐(5)就佔10%, 若計及其他內銀內險股,佔比超過30%,後市若要再上,必然要由這堆股票接力再上。雖然很多股民仍鐘情於它們,但問題是,呢堆股票,good old days are gone,potential upside實在不大。所以,指數方面,短時間難有所作為。相反,很多中小型股,在上年下跌時,跌幅比指數深,而估值修復卻比指數慢,「一拎起手就一堆冧巴」,選擇非常多,筆者實在想不到其他理由,不向下尋寶,卻拘泥於指數的升跌?

雖然筆者多次強調現在是「炒股唔炒市」,但筆者發覺,每次有人問及股市,大部份問題還是環繞整體指數走勢,為迎合市場口味,「指數走勢,點都要講啲」。

港股上週五收市收報29,963點,可能因為假期因素,大市成交縮減至只有912.37億元,較前三日平均成交額1,000億為低。但上週中國公佈的今年第一季經濟增長勝預期,上季GDP按年增長6.4%,與上年四季度相比持平。市場原本預計第一季經濟,會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增速會放緩至6.3%,但最終數字高出市場預期,惟擔心中央放水速度減漫,股市最終未能重上30,000點。

上周筆者曾指出巴菲特重倉銀行股的真正原因是看好美國的強勁經濟增長,其持倉有增無減,筆者由此推斷市場的美國經濟見頂之說,言之尚早。果然,近期出爐的美國銀行股,業績亮麗,而當中原因,正正是零售銀行業務的增長。巴菲特對於加倉銀行股時間點之精準,令筆者嘖嘖稱奇。於是,筆者翻查近年巴菲特對經濟的看法,無意中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

巴菲特在最近與CNBC的訪問中,主持人問及巴菲特是否美國即將進入經濟衰退,巴菲特指出,他每週都會收到由旗下的火車運輸公司伯靈頓北方聖塔菲(BNSF)發出的運輸數據,按他的觀察, 經濟增長是有slightly slow down的跡象,但這可能是因為貿易戰因素及季節性因素。筆者才明白到,原來巴群手上持有很多raw data,難怪他對投資的時間點那麼準確。於是,筆者亦有樣學樣,研究起美國火車運輸數據起來,發覺了一些比較有超的東西,原來年初至今,美國運輸石油產品,是眾多運輸項目中,增長最快。而自4月初起,農作物運輸量急增。若配合整體大環境來看,這些資訊,對經濟預測,非常有用。

若巴菲特的推斷正確,筆者估計,若美中貿易戰「傾掂數」,美國經濟將會增速,皆因出口增加將會進一步拉動內部需求,通脹必然加速,而聯儲局無可避免地要透過加息壓抑通脹過熱,難怪近日有聯儲局官員放風,「今年有機會加多一次息」。

1 0 回應
韮菜 3年前
Chevin Lui 3年前
我呢篇文係Covid 前寫,所以地區銀行嗰part未必太apply到,因為Covid重創左地區經濟。至於所謂巴菲特減持銀行股,他主要減持的是Wells Fargo,而Wells Fargo前幾年喺sell客方面出現極大醜聞,巴菲特曾經大鬧他的CEO,更想盡辦法炒他。所以,當銀行板塊出現re-valuation, 減持這銀行股絕對沒有懸念。至於減持JP Morgan,我估計是因為其業務的國際性覆蓋層面過多,相比之下,BOFA更著重美國本土經濟,而且BOFA在COVID 期間,大力協助政府支援受影響的企業,受到企業嘅讚賞,而且price-book比JPM低,所以巴菲特沒有沽售過BOFA
0 0 回應
周顯 3年前
巴菲特當日買航空股都係正確,沒有人能料到發生covid。問題在於,covid發生後,息率再次變零,為何他沽航空股,不沽銀行股呢?
1 0 回應
Allen 3年前

巴菲特一直以來並不特別喜愛銀行股,他曾經解釋這是因為銀行營運需要很大的槓桿,如果管理出錯後果堪虞,情況會比其他類型公司嚴重得多 (而管理出錯又是所有男人...不,是公司,都會犯的錯誤)。Wells Fargo是當年唯一例外,巴菲特早於1989-90年已經買入,原因是巴菲特覺得Wells Fargo是"superbly-managed"。

題外話,Wells Fargo的創辦人是Henry Wells及William G. Fargo,正是另一巴菲特愛股American Express  (的其中兩位創辦人。

巴菲特金融海嘯後大量買入銀行股是因為看好量化寬鬆之後的美國經濟,他當時認為銀行會是經濟復甦後最早受惠的板塊,而且當時風險已經見底。現在他減持銀行股,應該是認為這一優勢已經消失,回復當年他不投資銀行股的策略。

以下是1990年巴菲特在股東的信中他對銀行股的看法,解釋為何他並不特別偏愛投資銀行股: 

The banking business is no favorite of ours. When assets are twenty times equity - a common ratio in this industry - mistakes that involve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assets can destroy a major portion of equity. And mistakes have been the rule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at many major banks. Most have resulted from a managerial failing that we described last year when discussing the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the tendency of executives to mindlessly imitate the behavior of their peers, no matter how foolish it may be to do so. In their lending, many bankers played follow-the-leader with lemming-like zeal; now they are experiencing a lemming-like fate.

Because leverage of 20:1 magnifies the effects of manageri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e have no interest in purchasing shares of a poorly-managed bank at a "cheap" price. Instead, our only interest is in buying into well-managed banks at fair prices.

##WFC ##AXP

2 0 回應
回應:

購物紀錄

錢包

大C實倉

財經討論區

新股IPO

視頻

文章

加密貨幣報價

供股表

CCASS持股量異動股票

設定

暗黑模式:

-
討論區主頁 開始新話題